河南图书馆学刊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化厅
国际刊号:1003-1588
国内刊号:41-1013/G2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59414 人次
 
    本刊论文
论全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架构重建

  关键词:全媒体;图书馆;服务架构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必然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变革,图书馆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应积极部署,通过构建全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图书馆服务架构的重建,最大限度地彰显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56-02

  1“全媒体”的含义及内涵

  “全媒体”是当今社会信息流最大的集成者,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由于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变化,媒体的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于是,“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笔者认为,“全媒体”指各媒体机构将记者采访、编辑后获得的材料,采用多种媒体(文字、图像、动画、图形、声频、视频、网页等)表现手段,利用不同媒介形态(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出版、网站等)进行业务融合,再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及互联网进行传播,最终使用户通过多种终端(电脑、电视、手机等)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信息的目的。

  2“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挑战

  2.1.1全方位、多视角的传播和发送信息,为用户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获取途径。全媒体环境下,全媒体信息资源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报刊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介正全方位、多视觉地向用户传播和发送信息。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于2008年3月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一方面将单一的印刷报纸转化成多种产品形态,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分媒体的生产流程,使之更加专业化[1]。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就采取了“全媒体”模式对外进行传播,手机电视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中国广播网也将中央电视台所有报道通过广播信号进行网上同步直播,从此开创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手段相结合,音频、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的直播报道新模式。紧接着,出版行业也兴起了“全媒体”出版热潮,继《非诚勿扰》以后,《我的兄弟叫顺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图书都宣布以全媒体的方式出版。

  2.1.2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丰富了受众的媒体体验,让图书馆流失大量读者。“全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能及时为用户提供除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信息,直观、动态地从多角度去满足用户对信息的细分要求和媒体体验,让用户在轻松、愉快、休闲、娱乐的状态下便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不再让用户感觉学习的疲乏和信息获取的不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获取信息。对用户来说,目前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相对“全媒体”而言,时间上“过时”,形式上“单一”,内容上也不够“丰富”。用户无需到图书馆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作为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因此,这种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势必造成图书馆读者的大量流失[2]。

  2.1.3全媒体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挑战了图书馆服务。网络技术的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形成扩大了用户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传统图书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可谓日新月异。但就目前而言,全媒体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到底会带给图书馆界怎样的变革,笔者在此也不敢妄言,但可以断定的是,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绝不仅仅是让用户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发生变化,而是对整个图书馆服务的重新定位,否则,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弱。

  2.2机遇

  2.2.1全媒体环境有利于图书馆对媒体资料的收藏与开发。在信息时代,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现代图书馆仍然难以满足用户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需求早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日益受到用户的青睐,也就日益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也把对媒体资源的收藏和开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对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而言,多媒体资源的收藏和开发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如今,利用文字、声像、网络和通信等多种传播形式向用户传输信息的全媒体环境已经形成,为图书馆收藏和开发媒体资源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2.2.2图书馆构建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有了技术支持。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发布的多途径,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要多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向用户传播和发送信息,就必须构建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众所周知,任何系统的构建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作支撑,也就是说,图书馆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构建必须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如今,兼容并蓄的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了与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的结合、融汇与贯通,让多媒体技术日益走向成熟,进而让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3]。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己任的现代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图书馆构建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技术保障,也为图书馆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用户发布信息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2.2.3全媒体环境将带动和影响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变革服务手段,拓宽服务形式,最终实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当今图书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方式,那么,今天的多媒体环境必将为现代图书馆带来新一轮的变革,特别是泛在图书馆理念的提出,泛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在全媒体环境的带动和影响下,别说是传统图书馆,就是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方式都将发生新的变革,其对图书馆来说意义深远。

  袁明伦:论全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架构重建袁明伦:论全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架构重建3全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架构重建

  3.1建立完善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1.1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应遵循的原则。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是一种应用型媒体整合传播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信息畅通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图书馆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应具备以下原则:①先进性,即系统采用的设备和技术应代表目前行业的领先水平。②兼容性,即能兼容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媒体标准,确保图书馆各种媒体信息的播放。③实用性,即系统组件性价比高,运行成本低,易操作,方便维护。④扩展性,即系统能适应今后的扩展需求。⑤灵活性,即系统功能配置灵活,构成方式简单,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影响其他部门的业务工作。⑥安全性,即整个系统安全可靠。

  3.1.2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目前,国内图书馆主要依靠其主页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推送。无疑,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将是未来图书馆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平台,其功能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即文件编辑管理和信息发布。在文件编辑管理中,支持多种形式的信息编辑是其功能的主要表现,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能对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流媒体、电视信号接入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编辑;二是能够支持多语种编辑;三是能支持系统用户管理并能对现场操作进行日志记录等。信息发布板块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支持多种形式文件的单一或混合发布;二是支持不同时段使用不同的播放列表;三是支持对所有终端的实时监控,如设置播放时间、获取播放器信息、开机关机重启等;四是支持指定播放器组或单个播放器的指定对点信息发布和信息群发;五是支持音量控制等。

  3.2让图书馆服务实现全媒体

  3.2.1给图书馆“营销”注入新理念。“营销”策略这个来源于企业界产品销售的专业术语,多年来在图书馆界,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国内,各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也纷纷把“营销”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如购书券活动、赠书活动、参观出版社活动等。通过市场运作,将出版社、作家、书店、企业、图书馆和读者聚合在了一起,使其各得其所[4]。但今天的多媒体环境,似乎又为图书馆“营销”注入了新的理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会使得图书馆营销手段更加先进、营销方式理更加灵活多样、营销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2.2营造全媒体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对图书馆而言,服务是其生存的本然价值,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全媒体环境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多种媒介和不同媒体支持,除了为用户提供文字信息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图片、声音、影像等。在服务媒体上,除了通过图书馆主页、馆刊、图书馆宣传栏等途径以外,还可以通过手机、微博、播客、电视等不同媒体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全媒体将有力推动和促进图书室信息服务[5]。

  3.2.3为用户提供多形态的信息传播服务。随着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图书馆以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为主要形式的信息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多视觉、多形态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应以全媒体技术为支撑,注重对不同形态信息的搜集、整理,特别是对声频、视频等媒体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用户提供直观、生动、易懂的各类信息,让信息传播的形态多样化,并以此提高图书馆的阅读凝聚力。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河南图书馆学刊》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河南图书馆学刊》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